Monthly Archives: April 2011

續談「辛亥革命百周年展Centenary of China’s 1911 Revolution」

參觀完「辛亥革命百周年展」眾多展品後,感覺就好像把一本中國近代史重讀了一遍。展品種類十分豐富,以下簡單介紹一些小鵬覺得值得駐足觀看的:

— 多幅分別刊載於中國、香港、日本和西方國家報章上反映中國歷史事件的插畫。其中一幅原刊於香港《南清早報》(今《南華早報》),名叫《時局全圖》的插畫,相信中學時讀過中國歷史的朋友,都會記得這教科書上普遍採用的插圖,此圖生動地展現了英國、俄羅斯、法國、日本和德國等列強瓜分中國的形勢。另外,多幅法國Le Petit Journal舊報頭版插畫,記錄了中國從日俄戰爭、義和拳事件、八國聯軍入京,以及民國初年上海街頭剪辮的情況。本文下部刊出的革命版畫則由日本刊印,題為「革命軍對南京太平門發動總攻擊」,以誇張手法描繪了革命軍於一九一一年十二月一日攻佔天堡城後,長驅直進南京城,此版畫原件現收藏於倫敦的一間圖書館。(註:十八世紀末、十九世紀初攝影尚未算普遍,況且往來通訊用電報,只能傳文字,不能傳相片)

— 兩任中華民國大總統黎元洪的壽衣(總統制服)、大勲章和十二章勲章。這些本來是黎元洪的陪葬物品,由於其墳墓在文化大革命時期,被失去理智的高校學生和紅衛兵毀壞,其屍體固然被燒,而這些重要的歷史文物則有幸獲湖北省博物館人員搶救,得以保存至今。

— 會場內還懸掛了一面武昌起義成功後,在湖北軍政府外掛起的鐵血十八星旗。鐵血十八星旗原是湖北革命團體共進會的會旗,也是武昌起義後,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宣告成立時的旗幟。鐵血十八星旗由紅黃黑三色組成,紅底與黑九角象徵「血」與「鐵」,即革命須抱鐵血主義;黑九角代表《禹貢》中記載的冀、兗、青、徐、揚、荊、豫、梁、雍九州。黑九角內外兩圈各九顆共十八顆圓星,代表關內漢族的十八行省;星呈金黃色,表示與滿清對立之漢族炎黃子孫。此旗只有代表漢人居住的十八個行省,是因為晚清時期的革命家對革命有「上下兩策」,上策是革命政府收復清朝的全部領土;下策是革命政府收復中國本土十八個漢族人省份的主權,把滿蒙疆藏「出賣」給列強,以換取他們對革命的支持。清朝政府直到十九世紀為止只准許漢族在內地十八省居住,不允許漢族隨便遷入居住的有關外的滿洲(東三省)、西藏(青海)、蒙古(內外蒙)、新疆。

其他珍貴展品還包括地方官向朝廷報告革命黨的奏折、末代科舉考生鄉試答卷,以及由康有為在海外成立的「保皇會」之相關文件及書信等。另外,會場還展出了多張由戰地攝影記者施塔福(Francis Stanfford)所拍攝的珍貴黑白照片,拍下整個辛亥革命發生的過程,為後世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第一手資料。施塔福跟隨革命軍從武昌到上海,記錄了湖軍軍政府的成立、革命軍與清軍激戰的場面、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等歷史片段,見證了中國政府體制由帝制走向共和的重要一幕。